位置境域大竹縣地處四川省東部,達州南部,東鄰重慶市梁平區(qū) 、墊江縣,南接廣安市鄰水縣,西界廣安市廣安區(qū)、達州市渠縣,北連達州市達川區(qū),地跨東經(jīng)106°59′—107°32′,北緯30°20′—31°00′,東西寬45公里,南北長75公里,幅員面積2076平方公里。
地質大竹縣屬于新華夏系川東平行褶皺構造,系華鎣山脈沿北東—南西方向延伸的低山丘陵體系。成土母巖由背斜至向斜按照不同地質巖層多呈帶狀分布。最古老的三迭系飛仙關組出露在銅鑼峽背斜(中山)核部的梅子山和華鎣山(西山),歐家鄉(xiāng)高洞村一帶。面積1.80平方公里,占全縣幅員面積的0.08%;中山和西山的上部為三迭系嘉陵江組,面積53.15平方公里,占2.6%;雷口坡組181.23平方公里,占8.88%:東山中、上部,中山和西山中部為須家河組砂頁巖,面積407.77平方公里,占19.99%;低山山麓為侏羅紀自流井組砂、頁、泥巖,面積230.43平方公里,占51.6%;石橋鋪鎮(zhèn)向斜軸部南端(石子、文星等鄉(xiāng)鎮(zhèn))是遂寧組砂、泥巖,面積56.73平方公里,占2.78%;在竹陽鎮(zhèn)、石橋鋪鎮(zhèn)附近及現(xiàn)代河流域零星分布有第四紀近代河流沖積層,面積56.49平方公里,占2.78%。在以上地貌構造和巖性的基礎上,經(jīng)物理化學風化和重力、流水的作用下,形成了坡積、殘積及沖積母質。
地形地貌大竹縣屬四川省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區(qū),地跨“三山兩槽”,呈“川”字形,三條山脈平行并列,東北—西南走向,西為華鎣山脈(西山),中為銅鑼山脈(中山),東為明月峽山脈(東山)。山脊一般海拔600—1000米之間,西山萬里坪為縣境內(nèi)最高峰,海拔1196.2米。三山之間為寬闊的淺丘地帶,稱謂東西兩槽,俗稱西槽為山前,寬18公里,東槽為山后,寬12公里,大都屬于海拔300—500米,相對高差20—100米的丘陵,以渾園低丘,方山中丘,單斜低丘,中丘居多。
氣候特征大竹縣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(qū),具有氣候溫和、四季分明、熱量豐富、雨量充沛、雨熱同季、日照適度、溫暖濕潤、無霜期長、立體差異明顯,無霜期平均284天。年平均氣溫16.6℃,年平均降雨1184毫米,相對濕度85%左右。年日照時數(shù)1088.6小時。
水文特征大竹縣有東柳河、銅缽河、黃灘河、西河等4條較大河流。
大竹縣河流大竹縣河流(3張)東柳河,發(fā)源于銅鑼山之黃泥扁,主要支流河有竹溪河、柳城溪。東柳河自柏林鎮(zhèn)以下北流出境入州河,全長72.5公里,縣境內(nèi)71公里。(上游建成烏木水庫,總庫容量4888萬立方米)。流域面積850.30平方公里(縣境內(nèi)742.00平方公里,縣境外108.30平方公里),年平均流量14.828立方米/秒,天然落差407米,平均比降2.2‰,水域面積435.00公頃。
銅缽河,源出自白壩鄉(xiāng)幺姑巖下,縣境內(nèi)主要支流有興隆河,銅缽河流經(jīng)安吉鄉(xiāng)后進入達縣境匯入州河,全長53.8公里,縣境內(nèi)40.5公里。流域面積587.00平方公里(縣境內(nèi)284.00平方公里,縣境外303.00平方公里),年平均流量9.405立方米/秒,天然落差183米,平均比降1.4‰,水域面積267.47公頃。
東柳河,處于明月山與銅鑼山之間,源出雙溪鄉(xiāng)的三元寨,南流經(jīng)西河、高灘場、天城、石子、張家,出鄰水縣與御臨河匯合,縣境內(nèi)全長58公里。(上游建成同心橋水庫,總庫容量2495萬立方米)。流域面積633.00平方公里(縣境內(nèi)531.00平方公里,縣境外102.00平方公里),年平均流量10.186立方米/秒,天然落差260米,平均比降1.4‰,水域面積206.47公頃。
黃灘河,發(fā)源于銅鑼山老涼風埡附近八角廟,主要支流為清水河,離縣經(jīng)半公里匯入御臨河,縣境內(nèi)全長46.9公里。流域面積518.00平方公里(縣境內(nèi)483.00平方公里,縣境外35.00平方公里),年平均流量9.033立方米/秒,天然落差390米,平均比降0.8‰,水域面積140.53公頃。
土壤特征2015年11月,土壤類型有水稻土、沖積土、紫色土、黃泥土等四大土類,6個亞類,12個土屬,63個土種,99個變種。主要土類為水稻土和紫色土,分別占總耕地的52%和42%。水稻土由水耕而成,分布較為廣泛,從山上到山下,從沖溝到平壩均有分布,但土種各異;沖積土系河流沖積而成,分布于溪河兩岸;紫色土由紫色母巖風化而成,肥力較高,主要分布于兩槽海拔300-500米高程的大片丘陵地區(qū);黃泥土由砂巖和灰?guī)r風化剝蝕而成,分布于500-600米高程砂巖地區(qū)的稱冷砂黃泥土,分布于600米高程以上石灰?guī)r地區(qū)的稱礦子黃泥土。
由于生物、氣候、母質、地形、時間及人為耕作等成土因素的綜合作用,從而形成不同類型土壤。全縣土壤劃分為黃壤、紫色土、水稻土、新沖積土等四個土類,七個亞類,68個土種。森林土壤主要以黃壤、紫色土為主。
⑴黃壤土類:分布于縣境內(nèi)三低山的脊部至山腰一帶。由三迭紀須家河組巖、雷口坡組和嘉陵江組巖層發(fā)育,質地砂壤—重壤,PH值4.5—6.5。以化學分化為主,母質分化度較深,鹽基物質較缺乏,土壤礦質膠體品質差,有機質含量較高,但光熱條件差,土性涼冷,微生物活性弱,分解慢,有效養(yǎng)分較低。主要植被以馬尾松、杉木、白夾竹、茶、鐵芒箕為主。
?、谱仙令悾簭V泛分布于縣境內(nèi)“山前”、“山后”,即兩槽和山麓深丘一帶。靠低山的為自流井組的紫色砂頁巖,黃色砂巖發(fā)育而成,廣大槽谷區(qū)則是朱羅紀的紫色巖發(fā)育而成。以物理風化為主,化學風化弱,母質風化度低,土壤自然肥力高,礦物質養(yǎng)分豐富,質地中壤至重壤,一般成中性反應,光熱條件較好,宜種作物廣。其分布特征主要表現(xiàn)為:從坡頂?shù)狡履_依次為石骨子(或沙壤)—夾沙土—大土泥。坡頂光禿,呈紅色,植被稀少。中性或鈣質紫色土壤,主要植被為柏木,一部分酸性紫色土壤上長有馬尾松、映山紅等。